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时间过去了两年,德国东北部CCS试验性煤电厂进展并不一帆风顺。德国多地仍有民众反对将封存地建设在自己的土地上。时间回溯至2008年,当瑞典能源巨头瀑布能源公司(Vattenfall)宣布在德国东北部勃兰登堡州建立世界上第一家应用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的试验性煤电厂时,这曾一度让人们遥想到CCS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CCS技术在政治上和本地化的认同接受,将是该技术最大的挑战之一。”瀑布能源公司CCS经理Bjarne Korsh?j坦承。但他仍相信,这是最有希望的减排技术。

CCS技术,即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的缩写,是二氧化碳(CO2)捕获和封存的技术。它通过碳捕捉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

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我们无法在碳减排方面达到切实有效的成果前,直接选择性“隐藏”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自然成为技术选项之一。

不过,CCS主要包括的三个环节(捕捉、运输和存储)中,捕捉和存储既是关键的技术环节,也是世人争议所在,它们牵涉到高成本、困难度、安全性、有效性等关键性争议。

在CCS成本方面,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之前就曾断言,碳捕获分离的成本(包括压缩成本)将是最大的开销,降低其成本将是未来CCS技术研发的重点和关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也发表报告测算,捕捉每吨二氧化碳并将其加压处理为超临界流体要花费25美元,将一吨二氧化碳运送至填埋点需要花费5美元。而据德国GFZ中心CCS项目负责人Micheal Kuhn博士的推测,目前在欧洲,碳捕获价格大概在50欧元/吨,运输价格1欧元-10欧元/吨,储存价格10欧元-24欧元/吨。这样的价格,难言优势。

而在储存难度上,一是地理要求严格,储存场必须要有合适的容量和可注入性、有满意的密封盖岩、有足够稳定的地质环境;其次就是技术本身,能不能确保安全、确保足够有效。CO2化学性能在长期储存的情况下有没有变化,而一旦出现泄露,又会是什么情况,会不会引发安全隐患,会不会对地下水水质构成潜在风险,这一切都是众人关注的安全性问题。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已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在储存一万年以上会变成中性,但它本身会增加其环境的酸性,这将使其更容易逃出看似安全的隔离井。

一万年的忧虑太久远了,而且这种风险对于棘手的现实问题毫无帮助。

因此,乐观的估计也很多,政客们也常常表达支持的态度,各种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尤其是欧洲在这方面显得跃跃欲试,G8的领导人甚至希望CCS技术能在2020年前普及。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响应积极的德国,随着CCS项目的推进,其认知度得到提高,但民众的担忧并没有相对应地显著降低。

“我不介意居住在CCS储存点之上。”这是Micheal Kuhn博士反复对媒体强调的一句话,甚至已经成为他的标志。但这背后正说明了CCS项目推广的艰难。Micheal Kuhn博士为我们做了很多说明,他很清楚CCS的利弊,但以他高深和精准的认识,他仍难以完全说服普通民众。

就我看来,现实一点讲,尽管“捕捉-运输-存储”说到底还只是搬运而已,是利用地球的空间来换取减排的时间,终究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但我们已经来不及,地球已经来不及。无论是选择生活在CO2大气之下,还是生活在CO2储存点之上,我们都已经置身在CO2阴影之下。

问题是,我们有选择吗?

话题:



0

推荐

徐明

徐明

21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媒体、编辑

文章